媽媽煮飯時,耗時的湯先放在瓦斯爐上,等飯快熟了再炒青菜。
這個簡單的原理,也可放在追求學問上。
大部份家長認為是數學,因為數學好玩又實際,能引起小朋友興趣、釐清觀念,計算正確拿高分並非難事。
但老師卻說國語重要,因為中文為一切科目之母,包括數學在內(除了英語)的所有科目幾乎全以中文命題,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時只有我力排眾議,認為是英文比較重要,因為花的時間很長,學校教的又很有限,最主要是一、二名之間分數拉得很大,動輒相差十分以上,甚至差了二、三十分也稀鬆平常,而國語相差只有一、兩分上下,故勝負只是英文一科罷了。
經過了這些年,我對這問題更了解了一點。如果現在你問我相同的問題,我會告訴你:國、數、英每科都重要,關鍵在於學習的先後順序以及時間比例而已。目前小學國、數、英比例大概是二:二:一,沒辦法,時間有限,要學的科目又那麼多,多年前擔心的功課「排擠」果然出現了,這也是驅使我決定超齡學習的主因。
在學校這種二:二:一比例之中,所以在校外絕不可以有這樣的比例,不然一定會頭重腳輕,傾斜於某一科;我是反其道而行改為一:一:二,讓三科能夠均衡。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學還是以國語為重,英語等國中再說,但可曾想到讀得完嗎?讀得精嗎?國小的英語單字兩、三百個,國中一千多個,高中六、七千個,大學一、兩萬個,你我都不是神童,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小學生應以三科並進為宜,不能因為學校英文課比例少就忽略了它,先讀多讀才有機會。
我並不贊成學齡前先學國語科目,因為接踵而來就是學習握筆,這對孩子並不是好事,對眼睛更是傷害。相對於數學,也沒那麼有趣,應以畫畫式的數學引導小朋友的興趣,有了概念後再併科國語,比較符合「快樂式學習」。不然趕鴨子上架的結果,父母也累,小朋友更痛苦。方法的運用各異其趣,但卻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得不學的一門功課。
作為本文的小結:國、英、數沒有重要之分,只有學習時間的比例問題。
關鍵字:學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