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的例子可看出,從小做家事好處不勝枚舉
既可省下金錢,更能自我肯定,享受尋求答案的樂趣。
「媽!可不可以再壓幾顆檸檬,今天帶的銷路很好耶!都不夠喝。」
原來姊姊班上辦小型的同樂會,每一小組各帶幾樣「好吃」的及飲料,而她自己提議要帶檸檬汁加蜂蜜,今天在班上得到同學的青睞,居然許多人向隅,沒喝到的同學要求女兒明天再帶多一點。
媽媽見機不可失,馬上要她自己去壓檸檬,體會一下大人的辛苦,並學習做家事。
其實幾年前,我是無法認同孩子做家事的觀念,總認為孩子的專職就是認真讀書,不作它想,時間都已經捉襟見肘了,也那麼辛苦了,哪裏還有美國時間幫忙拖地、洗碗?大人代勞即可。
但在媽媽的堅持下,規定兩姊弟每天必須洗完自己的便當,也要分攤今天所吃的所有碗盤,一人一半,很公平,每天就看他們兩個在數盤子,多一塊少一盤的,有時還會吵架。
在孩子寫功課之間,每三、四十分鐘會讓眼睛休息十分鐘,洗碗只能利用這十分鐘。碗也洗了,眼睛也休息了,不會排擠到功課或休閒時間。拖地亦同,每人分配幾塊磁磚地板來擦,既可運動又可學習。
有時孩子會忘了洗碗,而我們家的規定,是忘了一餐罰洗一天全家人的碗筷,以此類推。有一次媽媽好心提醒弟弟不要忘了,想不到他卻一副嬉皮笑臉且信誓旦旦的對媽媽說:
「我才不可能忘記咧!如果忘了,我自動罰洗一個星期!」
媽媽也稱讚他有志氣、有勇氣!
我們的分界線是十點,而弟弟在九點五十九分才想起這檔事,一分鐘根本洗不完所有的碗,曾誇下海口的他,在媽媽的堅持下,洗了一周全家人的碗盤。臉,也臭了一星期。惟一改變的是,他不敢再亂說話了。我曾偷偷的問過媽媽:「他洗的碗妳敢吃嗎?」
「廢話!你敢嗎?」
原來孩子洗過的碗盤,媽媽一定再清洗一次,以確保衛生。如今也都做習慣了,不會再抱怨。前幾天才聽到一位父親說孩子大了,也都叫不動了,何況是幫忙家事?
寒暑假我們家都會找一天大掃除,孩子更是不可或缺的幫手,更能凝聚全家的向心力,孩子也能自我肯定在家裡的價值及重要性。
關鍵字:態度、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