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陪孩子走升學路

寫評量,有用嗎?

成功非偶然,努力卻是必然。

專家太聰明了,無法體會平凡人,腦筋就是轉不過來的痛苦。

         「寫那麼多?浪費時間!」許多專家這麼說。

         這說法也對,也不對。不夠客觀,沒有個別討論,以自己的立場說話,有死角。任何教育方法,總有人成功,但也總有人失敗。

         以機率而言,專家的孩子不會差到哪裡去,有問題直接在家中就有專家可問了。我家孩子就沒這麼幸運,因為他們老爸才國中畢業,很多都不懂。家裡有兩個不同智商的孩子,我都要用兩套方法了,怎麼可能一體適用?不可能!

         在讀書會時,一位媽媽告訴我,她兒子是資優生,但爸爸不准孩子寫評量,媽媽只好趁爸爸不在時,偷偷拿給兒子寫,所以寫得不多。媽媽有點遺憾,如果能再多寫一點,孩子可以更好,不會只考上第二志願。這是個人觀念問題吧?孩子不寫就能考上,已屬非常優秀,我也贊成他不必寫,這裡我贊成專家說的。這類資優生佔學校大約一成,例如我兒子就可以不寫。

         但其他九成學生怎麼辦?包括我女兒在內的,真的只有勤能補拙。

         一樣的高中數學教學光碟片,弟弟看一次就會,姊姊卻要看三次才懂;小時候兩個孩子,我一起教英文,同樣是弟弟一次就會,姊姊聽不懂,只好叫未上學的弟弟教上小一的姊姊。還特別交代姊姊要記得加s及ed,這些我都有當時影片為證。

         女兒小一時,我是不買評量的。但有一次女兒的「生活」小考才七十多分,當時嚇了一跳,題目和課本完全搭不起來,後來才發現題目全在評量上,難怪同學不是九十多,就是滿分。自從小二讓女兒寫測驗題後,成績一飛衝天,自信出來後更活潑,對讀書也更有興趣,這部分不是老師或專家說了算。

         成功非偶然,努力卻是必然。

         我看的是努力的態度,專家太聰明了,無法體會平凡人腦筋就是轉不過來的痛苦,至少人家願意努力。對了一成卻錯了九成,至少對我女兒的狀況,不寫是害了她。

 

         一位讀者媽媽打電話給我,她聽了老師的話,不讓兒子寫評量,因為一直寫,「太死了」。但忍住不買的結果,孩子把小考及月考當成第一次測驗題寫,當然考不好。同學異樣眼光,讓本來就沒自信的孩子更害怕學習。

         專家都只教你一半,他說不用寫,但學校偏偏又要排名次,分數每一位同學都有。要你們不要太重視成績,學校又一直公佈今年升學率有多高,第一志願有幾個,家長遇學生該怎麼辦呢?

         因為學校不做這些動作,怕孩子不讀書了,升學率沒了,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可能都要面臨招不到學生而廢校的窘境,所以很多現象都是互相矛盾的。班與班之間也在比,有的老師甚至在月考時提示,全班受惠,誰不重視?同學比、老師比、學校間也比。請專家告訴我,升學之路,哪一樣不是在比分數?

         國中常和女兒百分等級差不多的一位男資優生,平常每天放學就是打球,和我兒子一樣,非要打到精疲力竭才肯回家,每次他都笑女兒:「不要一直寫啦?我從小學到現在,沒有一本從頭到尾寫完過,連課本都乾淨到可以拿去賣。」結果也真是這樣,他不用任何參考書,還是考上建中。

         另一位女同學資優生,國一、國二沒有很認真在功課上,數學總在七、八十分,可見沒寫評量練習。到了國三,學校買許多參考書給學生複習,在大量運算及密集考試之下一躍而上,常常拿到班上第一,後來也考上北一女。

         「有燒香,有保庇;有吃藥,有元氣。」如果沒用,為何學校幫孩子買那麼多參考書?寫更多的測驗題?有的老師交代要多作題目,有的專家卻持反對意見,該聽誰的?

         那就看你的孩子是屬於其中的九成,還是那一成?像我女兒,那就乖乖去寫;像我兒子,叫他多運動吧!

         評量是很死沒錯,但能增加自信,鼓勵自學用功的孩子。

關鍵字:學業、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