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陪孩子走升學路

學超強記憶功課就很好?

態度比方法重要

沒有任何一種補習、一種才藝,甚至是一種娛樂,

可以取代父母的。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迷思,以為學了超強記憶,孩子就很會讀書,天下無敵,有過目不忘的能力,英文單字再長,對孩子也不再是問題。天下哪有這麼「好康」的事?抱著希望愈大,落差愈大。有這種想法又不肯努力的人,大多鍛羽而歸,失望至極,真的錢白花了。

          那只是武器中的一項罷了,是技巧的「偷吃步」,我們當成才藝的一種,甚至承當娛樂的一種。不是學了鋼琴,就能指望孩子成為鋼琴家;讓孩子去畫畫,就期待孩子成為畫家;學了魔術後,就一定要他成為一流的魔術師。就像「開卷有益」,孩子肯學習都是好事,除了能提高自信心外,也有觸類旁通的作用。學超前記憶也是一樣,當然不可能學了後,功課就一定好,那不是教育,那已經是神話了。

我在第二本書《孩子的能力,父母親決定》上,曾把方法與態度分為四級:

一、無方法,無態度:這種人錢在腳底下,也懶得彎下腰撿。

二、有方法,無態度:這種人不認真、投機取巧。枉然!

三、無方法,有態度:雖一路辛苦,至終還是能有快樂果實。

四、有方法,有態度:這種人不成功也難,而且學什麼像什麼。

          超前記憶還是要靠事前準備,以及不斷的練習,不要太相信什麼「三秒鐘背熟七言絕句」、「二十分鐘背完出師表」之類,這是玩文字遊戲,上述的時間是指你背出來的時間,不是準備時間與背的時間。有些人誤解了、有些廣告誇大了,大家不必盲從附和。

           有一位名廚,現場表演「三分鐘宮寶雞丁」,果然話題十足。三分鐘?那前置作業的時間呢?其實水早滾在一邊等了,所有佐料、調味品一應俱全,這都排除在三分鐘之外,焦點就在那隻活雞變成雞丁的這三分鐘。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啊!

          準備時間不只半小時,但說「三十分鐘宮寶雞丁」你要看嗎?會心動嗎?不會;你最多只會想吃。

          學習,沒有一定非怎樣才行或非學什麼不可,如果真的有興趣,打聽附近若有不錯的類似課程即可,不一定和我們的孩子完全一模一樣。最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適合的方法不同。要學的是那種態度,不是方法,更不是名師。就像閱讀,看什麼都好,那是習慣的養成,而不是非讀哪一本書才會成功。

          前幾天好巧,在捷運車廂內遇到一位曾聽過我演講的讀者。她把我之前三本書看得非常透徹,並且是那場聽眾中,唯一把孩子送去學超強記憶的媽媽。我稱讚有這麼積極的媽媽,孩子根本不成問題。但她卻謙虛告訴我,孩子不肯下功夫試試「琵琶行」的威力,因為他懶得背。

           我提醒這位媽媽要注意了,孩子缺的不是能力,是態度。難怪有的家長會覺得納悶:「為何我孩子學了好像沒用,白學了。但你的孩子就可以,一定是你家孩子比較聰明。」不是這樣,原因在於我家兩個孩子態度沒問題,肯下功夫,我也有驗收的動作,做得很澈底,不讓孩子隨便混過去。不然你花再多錢,保證也都是白花,不如去捐款認養貧困兒童。

           有一回看到電視上,一個國中生用腳轉魔術方塊,兩分鐘六面就完成,比別人用手還快。但你無法證明學了腳快之後,換成用手就一定快?至於腦是不是一定動得快?或是數學一定好,很會讀書?絕不是這樣的,那是兩回事。我敢保證的是:他的努力是一樣的,基本精神是一樣的,有相輔相成的延伸作用。拿這樣的態度去讀書,成績當然優秀。我們做家長的,要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啊!認真的孩子就算沒上記憶課,也是一樣優秀。

           我們努力學習,從不預設什麼立場,剛開始也是抱著好奇心理,背完了「琵琶行」,對當時分數有用嗎?沒有。誰料到居然高中用上了。許多媽媽一開始的預期心態,就設定在學完了後,孩子一定立刻變得更聰明,功課一定更棒,分數一定更高。錯!錯!錯!態度不對,什麼方法即使短期有用,長期依舊還是無用。

           雕刻大師羅丹說:「天才?絕對沒有那種東西,有的只是用功、方法和不斷的計畫。」

           再次提醒為人父母,態度比方法重要,沒有任何一種補習、一種才藝,甚至是一種娛樂,可以取代父母!

關鍵字:態度、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