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年級的同學買了我的書後,在我的部落格留言:「徐爸爸好!我很喜歡你的書,也很想照做。但我國二了,不補習只看光碟是個很大膽的決定。別人國三要上全科班,而我卻在家,我怕我基測成績一出來會死很慘,怎麼辦啊?我沒比人家好,憑什麼不補?」
其實這是大部分家長或同學共同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去補,自己不去補會害怕,但效果好不好卻因人而異。
我在《我這樣教出資優兒》一書就提到,所謂「不補習」,是不能補和學校相同進度的課程,不然進步的空間有限,疊床架屋,在周遭許多例子也得到印證。但花錢買心安,還是大多忙碌父母的選項。結果成績「愈補愈大洞」還算小事,吸菸、談戀愛、加入幫派,往往還有各種不想要有的副作用跟著回來。
有一次閒聊時,太太問汐止來的小孩:「上國三後,你沒來阿姨家,回汐止補習都在做些什麼?」
「在學校上課時,心想補習班會教;在補習班上課時,心想老師上課會教。最後,兩邊都不專心。」
那時的他,脫離了我們的「監控」,結果學習態度鬆散,無論在學校、在補習班,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每天還都「忙」(應該說是茫)到晚上十一點才回家,請問他幾點能睡?結果身心俱疲,基測也考不好,何苦來哉?這驗證了我第二本書中提到的態度問題,沒態度,黃金在你腳下也沒用。
「在高中同住校的同學,有的還請家教到宿舍補習,結果成績也沒比較好。」汐止來的小孩繼續說著。
他高中後,改用我的方法,完全沒補習,成績反而更好。因為認真,有時間消化吸收及睡覺,發揮出自己想要時的力量。這也驗證了我第二本書所說過的話:「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孩子自己想要時,力量才是最大的。」他自曝高三每天背一百個單字,認真背名言佳句套入作文,還學我把單字寫在左手背上,抓到機會就隨時背,後來大學學測英文考了滿級分。
可見讀書是「有沒有態度」的問題,而不是「補習或不補習」的問題;不是楚河漢界的二分法,而是要分析孩子的特性,以及要補的本質與目的究竟是什麼?
像兒子就不適合補習,但如果他要求,我這筆錢照樣也會花。因為自己學歷低,無法回答他專業上的問題,所以能用得上的資源我一律配合,就當作是把錢丟到大海中,聽到一聲「咚」的聲音也好。
考上科學班之後的暑假,兒子找到一家有實驗課的班,這一家的吳班主任,對我們很友善,還盡全力幫忙。同學都很不解:「你都考上了,還來做什麼?」「好玩啊!我又不是為了考試,要學習不行喔?」人家是為了考數理資優班去補,兒子是為了興趣多學一點,因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只是為了升學,犧牲許多實驗,趕課省時間,都是要求用背的比較快,卻害了真正想要知識的學子。別人為分數,兒子為了興趣、為了提前、為了資源。
有一次演講途中,在火車上聽到兩位國中生的對話:
「昨晚補習很晚睡,今天學校七節課睡了六節,只有最後一節沒睡。」
「還不錯!剩下那一節,老師一定講得很精彩。」
「那節是體育課,沒辦法睡啦!」
兩個學生相視而笑,我在旁聽了差點昏倒在地。根據統計,九年級永遠是遲到最多的年級,爬不起來是主因,沒補習的反而是怪胎。家長不是一定要禁止孩子補習,而是要想一想,哪一類的孩子才需要補習?
我認為只有孩子自己想要、需要、主動學習時,那份力量最大,效果也最好。也就是說,補習必須是孩子自己想補才補,而不是父母逼著去補。
關鍵字:態度、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