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告訴你一件事,你心臟要夠強喔!你知道我綜合活動排名在幾ㄆㄚ嗎?」
「百分之十五。」
「再多!」
「百分之二十。」
「不對,一倍。」
什麼?百分之四十?嚇死人!姊姊去年是百分之一,才免試上了中山女高。他輸給姊姊百分之三十九,這種成績要怎麼免試?何況他還是立志非第一志願不讀的人。所以,當他的在校成績證明單下來後,就直接填放棄單了,因為連前三志願也上不了。他自己在日記上寫著:「這種分數上建中的機會,簡直比被雷劈到還要小。」
導師的評語跟我想的竟然一模一樣,那就是:「頗有同感。」
我們家看了大笑,尤其姊姊更是笑翻了,揶揄他運氣不佳。第一階段的北星計畫,他的排名連學校都出不去。第二次機會的新北星計畫,他連資料都直接送回收箱了,但我怕萬一,因為許多事都很難說。「我們也來被雷打打看,也許還有機會被K到吧?」我翻了兩、三小時,才在回收箱找到資料,又向其他不申請的同學要了報名表,弄了兩天終於完成遞件。我叫兒子不要想太多,他也說不可能啦!
還好,當初我們就沒抱什麼希望,這次第二關上不了時,也就沒有這麼難過。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鬱卒也沒用。當務之急唯有專心力拚第三關 「北北基大考」(台北、新北、基隆)了。看到同學一個一個都通過免試,自己還有兩個月要撐,也不知是否撐得住?總分比兒子高的那位同學,甚至寫了一張卡片感謝他:
「真的很謝謝你教我功課,還那麼熱心地幫我找資料,你真是最好的老師了,以後還請多指教。」
把同學送上建中,自己卻在受苦中,又想幫另一位同學上附中,也不知他到底是菩薩心腸?還是泥菩薩過江?只見兒子每天神情嚴肅、情緒不穩、心浮氣躁,大人的心情也隨之浮沉;但又不能表現出來,免得孩子看到我們的焦慮。他在八年級時,媽媽就提醒他:「你要用功點,勞作好好做,小考好好考,上課乖一點,才有機會免試上你的建中。」
但他卻依然故我,還說:「我上個音樂課也要好好唱,上個藝術課也要好好畫,上什麼課都要乖乖坐好。這樣壓力太大,我已經不是我了。」我聽了只覺得好笑,免試升學就是要看在校成績,誰管你 「是我不是我啊」?要走免試這條路,又不聽媽媽的勸告,萬一考不上怎麼辦?他居然回我:「甘願!」
好吧!甘願就去做,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覺得快樂就好。
我在第四本書《我這樣陪孩子走升學路》裡就已提到,不同孩子要走不同路線的升學。對兒子而言,免試如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心裡有點想要,又不肯好好配合。一年之後,面臨殘酷的基測,壓力之大,讓他有點後悔了,又想說還是免試升學比較好;但這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的。其實他非常在意上不上,只是嘴硬,後悔又不敢講。有次讀高一的姊姊,很認真的在做讀書報告的封面。他就笑姊姊:「時間太多,做那個?」姊姊也不甘示弱,笑他說:「你就是當初不花這個時間,所以現在要花更多時間拚基測。」
到這一刻,他才說出心裡的OS:「以前只覺得做再好、再漂亮,分數也沒高多少,老師叫我不要調皮搗蛋就好,所以我也就隨便做一做。你在我七、八年級時,對我講這些,我根本聽不進去,但現在OK啦!」
我曾當面要求兒子,把免試學校下修到第二或第三志願,被雷打到的機會較大,但他也拒絕。我提醒他:「萬一你拚得要死要活,考出來連前三志願都沒有,我和你媽怕你難過。」
「不會,我自己負責。考不上前三志願,我就把下個目標放在大學。好,你不要再講了,不要干擾我、動搖我,不要浪費我時間,讓我準備吧!」聽到這裡,我就放心了,只要他自己有心理準備,我完全尊重他的決定。
姊姊走免試很順利,弟弟不要,結果大考的壓力更大。但他前面幾年歡喜作 「樂」,現在就只能甘願受 「苦」了。就像我第二本書《孩子的能力父母親決定》提到的:「沒態度,連雷也不理你!」
關鍵字:態度、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