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補習也能教出金牌兒

如何面對叛逆期?

          根據調查,國高中生升學壓力大,和父母的衝突多,家庭氣氛非常差。在我們家,女兒是乖乖牌,沒什麼風暴;但兒子就避免不了。青春期小六時悄悄報到。在國一升國二時脾氣越來越大,在國二上達到顛峰。我們兩個老的和他的磨合期大概一年,當天溝通,當天解決,沒有隔夜仇。從小就跟孩子講道理,誰錯誰道歉。叛逆期宜以商量、溝通代替責罵。

          除了講道理外,善用哀兵政策,也是一記妙招。太太常用我這裡酸,那裡痛來得到孩子同情,兒子偶爾會跑過來搥搥背,裝個樣子好像很貼心、很孝順:「好啦!好啦!以後醫你,我認真一點。」(讀書)

          有時太太裝累:「媽今天很累,幫我拖地。」結果兒子順便把全家的碗洗光了。

          看高中數學碟片,我也裝傻不會,要兒子到電視旁教我:「笨!連這個也不會。」其實他教完後,我還是不會,但我只要點頭,假裝自己懂了,很會教,讓他有成就感。表現為弱者時,就已承認自己是輸方,這時反而激起對方的同情心及優越感,不會有心防,進而想幫助對方,尤其是自己的親人。

          愈強硬的孩子愈不怕強,他們只怕弱者。

          當父母姿態低時,這時孩子的優越感就出來了,他們不知自己心情不錯時,正一步一步陷入我的手掌心中,這時就是我予取予求之時。不必硬碰硬反而得到更多,靠大人的智慧化解衝突才是真功夫,整盤棋就是你在下了。利用傾聽和幽默,也是很好的解決方式。

          「一大早也不知道在火大什麼?」國一下載兒子上學途中,在機車上等紅燈時,擺著臭臉的兒子突如其來、莫名其妙的向我抱怨。

          「啊?什麼?」

          「早上媽叫我穿背心,我就在找,根本還沒找到,她就在叫『還不穿啊?』我還在找,又不是不穿!」

          不到七點,我就嗅到濃濃的火藥味,但不介入,靜觀其變,我只是「站高山看馬相踢」(台語「隔山觀虎鬥」之意)。兒子繼續講下去。「之後問我早餐要吃什麼?我說隨便,她火氣更大,『不要給我說隨便!』我本來就很好養,給我什麼都吃,不對嗎?」

          「對啊!沒錯,我給你廚餘,你也吃啊?」聽他口氣這麼忿忿不平,我只有幽默以對,緩和一下氣氛。

          在還沒真正了解實情後,我不表明立場,也不會偏袒任何一方。孩子不是一定錯,大人也不一定是對。兒子繼續開講:「我平常也說隨便,都沒事,今天說就有事,標準不一,超不爽!」

          「忍耐點啦!這個家裡你比較厲害,只剩下你最耐得住罵而已,不罵你罵誰啊?」

          原本一肚子火,咬牙切齒生氣到極點的他無奈的笑了,我繼續說下去:「我被罵會爆炸反擊罵回去,姊姊被罵多了會反彈,只有你修養最好,既然修養好,就不能失去風度,為了保持風度我支持你⋯⋯繼續被罵。」

          只見他火氣全消,面帶微笑的走進校門。

          回到家我問太太,得到的又是另一種說法。

          「我聽他在唱歌,明明夾克要穿上去了,根本不想找,不準備穿背心了,還要辯?我才生氣叫他『還不穿啊!』,他才又去找的。」太太火氣也不小,還原了整個完整事實,像連環炮停不了⋯⋯。

          「出門時他也是直接要走出去,不穿厚外套,是我叫他穿才又回來穿的。我問他要吃土司或餅乾?他說隨便。明明口氣很生氣,平常不會這樣,還要辯?」兩母子的戰爭,還好我沒加入,不然會更火爆。

          其實人都一樣,心平氣和時,再怎麼難聽的話也會當玩笑話,情緒一來說什麼都很敏感,都很刺耳、都不對。以前我會加入戰局,幫著媽媽一起罵兒子,現在我較傾向以幽默化解一切,不得罪雙方,去找出癥結點在哪裡,再出手溝通解決。

          我們夫妻倆約定好,兒子抱怨的事只能私下討論,不能再對兒子傳話,不然下次他不會講出自己想法,無法抒壓。兒子放學後回到家火氣全消了,也忘了早上的事,這對母子真好笑,因為過了不久的早上又來一次。

          母:「早餐要吃什麼?」

          子:「隨便。」

          母:「什麼就什麼,不要吃算了,根本是不想回答!」

          太太口氣有點動怒,兒子也不甘示弱喃喃自語:

          「好啊,不爽吃啦!」

          這種戲碼幾年前在我家常常上演,一邊是太太,一邊是兒子。

          其實孩子哪有什麼青春期?回想起來反而是我和太太發脾氣的次數多,自己心裡煩、雜事多,怪孩子比較快,沒有先檢討自己,會有衝突一定是相處時間不夠多、不夠久所發生的溝通不良。

          像女兒上國中後,反而幽默多了,怎麼看也看不出有什麼叛逆?叛逆也只是大人不想花時間了解孩子的藉口,以及這時候所創造出來的形容詞罷了。

          生兒子就怕一個「壞」字,生女兒就怕一個「懷」字。多用「我們」,少用「你」、「我」等單獨字眼較有親和力。青春期是騙人的,現代父母不好當,要能屈能伸,用心了解、體諒孩子,所有大小事必能防微杜漸,再怎麼青春期,孩子不會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無法避免,風暴也一定能降到最低。

          我第一本書叫《我這樣教出資優兒》,六年前上某一電台,主持人就挖苦我將來要寫一本《我這樣教出叛逆兒》,譏諷我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小時候那麼好控制,因為她女兒就曾讓她很頭痛。

          看來這位名主持人要失望了,因為六年後,我以事實推翻了她的經驗及必然。

關鍵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