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國一時,媽媽還不懂孩子的特質,看到他的種種脫線行為,總是不斷的嘮叨以及盯著他完成該做的家事,常常會和兒子起口角。媽媽有經前症候群,MC來之前脾氣很差,看到兒子的脫序行為更為光火,有時會因荷爾蒙作用看不順眼便「河東獅吼」!有次晚上他自己去洗套手的護腕,水一路滴在地上,還滴入地毯上,被媽拉開嗓門大罵,兒子很不爽的跑來向我告狀:「每次『大姨媽』來都這樣!」
大姨媽來這幾天兒子都很乖,會自動穿衣服、做家事。「我得趕快去寫功課,不然『機關槍』下班回來一掃射,我就死定了。」有天兒子吃完早餐,嘴饞要拿餅乾吃。媽唸他:「有食物不吃,吃垃圾?」兒子又把餅乾放了回去。我覺得這句話有語病,因為我們家的規矩是偶爾吃零食前,一定要先吃完正餐,既然他已吃完早餐,本來就有權利吃零食,名正言順。自己設下的遊戲規則,怎麼可以說改就改?雙重標準不是吃不吃的問題,是買不買的問題,不給吃就不要買,不是買了又要限制?孩子當然不服。
我跑去向太太解釋,她也自知理虧,對兒子說:「要吃去吃啦!」這時兒子擺出苦瓜臉,賭氣不吃了。
「說你一下就不高興?」
「媽!你不要惹我,我現在青春期喔!」
「哼!青春期?你娘我更年期啦!要不要拚看看?」
碰了釘子的兒子,想不到媽媽更兇,跑來對我說:「每次媽大姨媽(生理期)來,就ㄙㄨㄟ(「倒楣」)我!」
接著又去嗆媽媽:「大姨媽有什麼了不起?你『ㄍㄜ ㄔˋㄤ ㄑㄧㄡ』(台語「再囂張」)也沒多久了,馬上要沒姨媽(停經)了啦!」
「仙拚仙啦!看誰拚贏?難道你不知道沒姨媽後更恐怖?那叫更年期。」媽提醒兒子。
「啊?真的嗎?那我慘了,還是趕快認真讀書,早一點脫離苦海。」
這個時期只是不爽反彈階段而已,還不至於和父母對抗、對摃的程度,但已嗅出「未爆彈」的跡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火山爆發?但我認為這跟父母與孩子互動多寡有關,因為只要彼此互動多,就會了解對方,也能培養出好的關係。但有些人會問:「哪有一定?」所以我決定舉出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例子,講給大家聽。
二○○七年七月十一日早上,我邊吃早餐邊看新聞,看到一位男士可以和一群非洲野生的獅子玩在一塊。因為他天天都陪伴著牠們,使得感情越來越好。既然人和萬獸之王,都有辦法培養出這麼好的感情,那人和人更不成問題!
很多父母都說沒時間,但總要抽個時間出來照顧孩子,孩子才會服你。你叫孩子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不是你說什麼,他不聽,還一直唱反調。這是兒子五年前的有感而發,原來他這麼清楚來龍去脈、孩子都知道原因出在哪裡,只有大人不知道,所以才會產生所謂的叛逆期風暴。有的家長連自己孩子這學期讀幾科,幾點放學,全然不知。我有個朋友心血來潮,休假一天要送女兒去上學,結果車開到了校門口,女兒卻不下車,爸爸怕他遲到,催她趕緊下車,女兒氣得大罵:「我都讀高二了,你送我來國中校門口做什麼?」
這種事還不是絕無僅有,某次演講後,有一位父親向我訂書,居然不知道女兒現在是幾年幾班?
這樣的相處模式,很多教養問題都難以解決,更何況是孩子的叛逆期?關鍵在願不願意花時間聽他們說話,解決他們的需要,還要了解、溝通。這些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大家就是做不到、不願做、藉口太多,以致產生誤會,親子關係不良,甚至破裂。方法不對,身教不好,自己沒跟著成長,總是以老掉牙的傳統觀念,以父母的權威命令孩子,但卻忘了孩子會長大,會反抗。你叫他往東,他偏往西,什麼事都故意做相反。
最近一位媽媽向太太抱怨,自己孩子以前好乖好聽話,怎麼到了國三突然性情大變,不聽指揮還會反抗。太太告訴她:「拜託!你們孩子只是慢一點發作而已。」
有一天兒子我行我素,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母子吵架,對兒子說:「我快被你氣死了。」
「那你怎麼不趕快去死?」兒子頂了回來。
「⋯⋯。」媽氣得說不出話來,好不容易又擠出一句:
「你給我出去!」
「你錢還沒給我,我怎麼出去?」
昨天我去繳管理費,和收費小姐聊到教育。她說很擔心,許多媽媽告訴她孩子小學高年級到高中,一定會有青春期,脾氣大、口氣差,好怕!我告訴她那是溝通不良,孩子需要宣洩,用心帶孩子的父母根本不用擔心。說也奇怪,難道你以前沒叛逆期過?都不檢討自己更嚴重的更年期,只會怪孩子?不公平。
其實是父母的心態要調整,孩子長大了不再唯唯諾諾,有自己的主見,你不再是一家之主,不再是森林中的國王,也不可能再主導他們。孩子情緒變化多端,荷爾蒙作祟,本來就是青春期的典型狀況。不正常的、無法接受事實的是大人們啊!當兒子知道我要寫這個題目時,還好奇一直問我結局:「到底誰贏?」
「仙拚仙,看誰贏?」小學是父母大聲就贏;國中時換孩子大聲,表面上是孩子贏;但我和太太一路修正結果,高中以後是孩子與父母雙贏!
關鍵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