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會回答的話

為什麼我只能當個小莒光號?

在家中,我們作父母的,

只能扮好電聯車的角色,

等自強號、莒光號安全開走後,

才敢放心的卸下重擔,

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

  在家裡先跳出來提出不公平的孩子,通常較聰明、調皮,腦筋也轉得快,但卻不一定是大的或小的。

  我女兒的記憶力能「嚇死人」是出了名的,我曾問她課本內文裡提到的什麼叫侯門?她愣了近十秒若有所思,好不容易擠出四個字:「很大的門。」

  不對啦!侯門以前是大官的住宅,後來引申為有錢或顯貴的家庭。解釋完過了十秒,媽媽再問一次:「什麼叫侯門?」媽媽很淡定地期待女兒的標準答案,女兒也胸有成竹地回答:「很大的門。」我們家笑得前仰後翻。

  女兒讀書必須一塊磚一塊磚疊上來的,外人是難以體會箇中辛酸的。

  「噓!小聲點,姊姊在讀書!」女兒剛上國一,我們全家戰戰兢兢,深怕她的記憶力無法負荷國中加深加重的課業,但弟弟依然狀況外。這一年我與太太都是以姊姊為優先考量,姊姊讀書時不准弟弟出聲,但這樣做就忽略了弟弟的感受。

  從分房、分桌讀書,到洗澡姊姊先洗、看光碟內容以姊姊的課程為主,連吹個笛子也不能在客廳,被趕到大房間去……。對弟弟來說有點不公平,他非常不服氣,開始吃醋、抱怨。

  「在家裡什麼都以姊姊為主,姊讀書要小聲,姊在客廳不能吵,要到書房寫字什麼都要讓她……。姊姊像是『自強號』,而我只能當個『小莒光號』每次都要讓自強號先過,姊的事要緊,姊的時間寶貴……,為什麼都是我這個小的要讓大的?」

  林林總總的抱怨,都指向我們作父母的很偏心。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們怎可能厚此薄彼?

  我和太太一直向他解釋,你本身絕不是莒光號,而是高鐵的材料。姊動作慢、反應慢、理解力不佳,尤其記憶力「驚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稍讓一下,讓姊姊做你的先遣部隊,我們有寶貴的經驗後,明年你會很好做事,輕輕鬆鬆順著軌道走即可,不必像姊那麼辛苦啊!我也舉例給他聽:「如果不是她戴塑型眼鏡的經驗複製給你,怎可能才近視一、兩百?如果不是她當你的墊腳石,你不會一路上那麼順利。什麼都是姊姊先學、先闖、先冒險,你都撿現成不費吹灰之力。你要感謝她而不是嫉妒、計較。」

  「現在姊姊國一,讓她啦!」媽媽軟訴求、哀兵政策。

  「那我國一時,換她讓我囉?」兒子反問。

  「沒有啦!你一路讓。」開玩笑,一路讓?你當姊姊是救護車喔!我必須一路讓?笨媽這種說法兒子怎可能接受?自己邊說還會心虛「噗嗤」邊笑了出來,被看破手腳。

  「噓!不要吵!等下媽再告訴你為什麼?」

  「你不用講啦!你講的我都會背了。姊動作慢,我動作快,所以讓她;姊記性差,我記憶力強,所以要讓她……」媽媽嚇一跳,怎麼他都知道,還一字不差沒有跳針?「你能這樣想,真棒!將來要拚大事業的人,怎麼會這麼小家子氣斤斤計較?再怎麼樣我們都是一家人啊!」媽媽趕快稱讚的說。

  在家中,我們作父母的,只能扮好電聯車的角色,必須耐心等著自強號、莒光號安全開走後,才敢放心的卸下重擔,安心收拾剩下的殘局,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啊!

關鍵字:情緒、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