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習慣是長期培養出來及身教問題,不是只靠一張嘴巴!那到底是孩子不讀書還是這個孩子的爸媽不讀書?
孩子的模仿力強,眼色更是一級棒!曾有一對父子過一條四、五公尺車流不多的小馬路,爸爸停了下來,三歲的兒子不解的質疑爸爸:
「爸!你停下來做什麼?」
「先生,你沒看到現在是紅燈嗎?」
「可是我和媽媽出來都沒有停啊?!」
所以這聰明的孩子之後知道該怎麼做了。
和爸爸出門遇到紅燈「自動」停下來,
和媽媽出門遇到紅燈「自動」闖過去!
孩子是同一個人,不同的是孩子背後的大人!
那到底是誰有問題?
如果了解正確答案,就不難理解出孩子為什麼不讀書了。
前幾天有事和兒子到市中心,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感覺大家時間寶貴,腳步很快。遇上小綠人轉紅燈後我就很自然的停了下來,其實才三、四公尺寬的小巷路,也沒半輛車子進出,60秒間多少人視之無物?只有我這個傻子停住了,兒子也跟著停。兒子開玩笑的質疑我:
「一、二十個人都闖過去了,只有我們兩個站在這裡等紅燈,人家看我們不覺得很笨嗎?」
「我自己是講師,講的是教育,強調身教的重要性,在台上告訴爸媽教育不能雙重標準,而在台下沒人看到時要我闖紅燈?我做不到!要過去你過去,我被笑笨就笨吧!我等!」
結果兒子跟著一堆人闖過去了嗎?沒有,他陪我等!但如果我過去了,孩子一定跟著闖過去!這不只是習慣和身教而已,這是問心無愧!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孩子會聽特定大人的話了,因為「服氣」!
反之?不服!既然不服,你叫他好好用功讀書會聽你的話嗎?就算答應你了也只是表面應付一下而已,因為孩子也學會了你的說一套做一套!
兒子在小學時就曾被一位媽媽問到為什麼這麼喜歡讀書?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讀書的,包括我小時候。」
兒子說讀書這件事成習慣是被爸爸騙的。那是他的誇飾法,我是引導孩子把讀書這件事變成不難、有目標、有希望、有成就感而已。有希望就更有動力!
就像對發票一樣,我沒偏財運,連200元的最小獎都沒中過,我會想再去對嗎?不可能!自討沒趣。 反觀兒子中獎機率非常高,曾一 次中三張,還中過4000元的,他期待每兩個月的小確幸,固定日期都不必旁人提醒,有次他溫書假3個星期先回台南外婆家放空,兩天後就打電話回台北了,媽媽說:
「你想我喔!」
「別傻了,你們端午節要回來台南記得幫我拿那堆發票回來讓我對。」
「甚麼?不想你媽,想發票?」
記得兒子兩年多前到加拿大交換學生時,我們也承諾要等到他回台灣再給他對,哪知我不想等那麼久,說不定我會中頭獎呢!偷對的結果還是槓龜,不敢告訴兒子,破壞了兒子的期待,我們還把姊姊外面買的沒中發票一起丟進去,看起來好多好有希望,想到兒子興沖沖的拿著一堆沒中的發票一張一張期待中獎的畫面就想笑。
有次演講,和一位老師聊天,自己結婚多年未有孩子,談及現在孩子壓力大 ,算了,就順其自然吧!有也好,沒有也好!我馬上反駁:
「不是孩子壓力大,是大人沒有引導給他實力才壓力大。有實力的孩子,是自己給自己的期許,有實力就能克服壓力,這時壓力已不叫壓力,叫成就感!
藥學系的女兒,大一第一學期心想第十名就不錯了,如離目標太遠也就算了,哪知不小心得到第一名,心想既然有希望那就拚拚看。一投入的結果?五年後,全班第一名畢業!(我的新書:「選校選系與戀愛學分」有她的奮鬥史。)
這證明一件事,離目標愈遠,愈容易不堅持而放棄,成功率愈低;反之,愈接近目標的人知道有希望,反而更努力!
那為什麼有的大人都要以忙為藉口,不扶孩子一把、讓孩子有目標、希望,卻反過來怪孩子不讀書呢?